研究之所以是教师的需要,是因为研究有助于教师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开展教育行动研究是教育研究的成熟形态。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目的“在于提高行动的质量而不是建构理论”。提高行动的质量,其实也就是克服实践中的困难,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其主要步骤为:

    一、问题的筛理与交流

以多种形式促进教师整理自己的教育心得和教育故事,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说出自己的思考,在暴露和交流大家的研究关注中,促进教师形成初步的研究意向。

二、问题的确定与调查

在讨论交流,互相激活的基础上,教师分头择定小课题,组成研究组,并通过调查与文献学习,进一步描述问题,进行问题归因。当然这些问题未必都是新问题。教师过去可能以日常经验去面对这些问题,而采用行动研究策略后,教室要分析教育情景的特点,进行问题的分类与归因,再考虑行动对策。

三、问题的对策设想与行动计划

根据问题分析,教师们提出初步的解决设想;同时根据教育教学实际,形成行动改进的计划。在上述环节中,教师可以利用以下“自我提问”,完成问题分析与研究设计:

问题1:我们遇到的是什么问题?是普遍性问题还是特殊性问题?

问题2:出现这个问题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问题3:这个问题对教育教学可能有什么影响?

问题4:研究的预期目标是什么?试图改变教育教学的哪些方面?

问题5:研究步骤和时间如何安排更为合理?

问题6:在以往工作和研究中是如何解决该问题的?

问题7:研究计划实施还可能会遇到什么影响因素?

四、伴随着“持续反思”的 “行动”

行动研极的本质在于,保持对行动及行动效果的持续反思。因为行动具有较大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不能脱离正常教学秩序而进行。所以,研究者医药防止其他因素的干扰,执行好预定的行动计划,而要根据实际对行动方案作适当的调整。要保存好研究过程中的即时记录和感受,运用观察、访谈、文卷等方法搜集关于过程、结果以及行动背景等方面的资料。这一环节的“自我提问”可以有:

问题1:行动效果如何?是哪些因素在起作用?其中关键因素是什么?

问题2:行动措施是否具体可行?

问题3:行动过程中有无意外的变化和干扰?如何排除?

问题4:行动背景有无变化?这对行动有无影响?

问题5:行动结果有无出乎意料?有哪些新的生成?

五、反思、总结并形成建议

行动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形成解决问题和改进实践的建议。要根据行动过程中的积累与反思,进一步明确研究问题的意义,评估实践改进的效果与行动措施的操作性,继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不过,一项行动研究完成之时,常常也是新研究的开始。因为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完美的,克服本轮研极的局限常常是下一轮研究的目标。这一环节的“自我提问”可以有:

问题1:研究初期对问题的界定是否正确?

问题2:行动措施是否取得预期效果?实际操作性和可推广性如何?

问题3:需要对建议作哪些完善与修改?

问题4:资料收集与记录是否真实全面?资料的分析与解释是否恰当?

问题5:研究的可信度和说明力(效度)如何?

问题6:本项研究有哪些局限?还有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吗?

 

                        科研室摘自《校本研修的活动策划与制度建设》

                                                     2009年9月

 

附:申报表举例

 “一点改进”微型研究申报

 

 

研究者姓名

马理

备课组(教研组)

六年级备课组

拟合作研究者姓名

陈建妹、潘华琴、张晓煜

研究点内容

(选择的课时、单元等):

借用图式 紧抓核心 凸现结构——分数应用题教法探索

选择单元:分数乘法、分数除法

选择课时:分数乘法应用(一课时)分数除法应用(一至二课时)或分数乘除法应用复习课

研究点描述

(为什么选择,重要性和必要性)

分数应用题是整个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材中的第二单元《分数乘法》、第三单元《分数除法》中的例题看来简单,但学生学习时往往并不理解解题思想,造成解题的模式化,表现为略微变式后就一筹莫展,解决分数乘法、除法综合应用问题更是困难重重;线段图作为一种帮助学生理解解题思想的工具,却往往成了学生的另一个负担,出现“好生不愿画(在画图前已经理解,图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学困生不会画”这样的尴尬局面。

问题一:将现行教材与《小学新数学读本》进行对比,发现《小学新数学读本》在教学小数乘法时是用分数的意义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但》现行人教版的教材分数乘整数的算理是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运算而并不是分数的意义,在应用教学中没有做好很好的铺垫,学生学习出现了思维断点。也就是解决分数乘法、除法应用问题的基础——“分数的意义”,在教学应用问题前运用不够系统。

问题二:在教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问题前,学生的基础是根据乘法算式或关系句能够用图来表示,根据图示能列出算式解决一些问题,这就是我们解决分数应用题的核心——分数意义的运用,但教材在编排时,常常将图式滞后,要让学生形成遇到困难能用图去分析的思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就是说仅仅在教学新课例题中才出现线段图是不够的,或者说为时已晚。

拟改进措施

(怎样改进教学设计)

  1.在教学分数应用题前,增设一节思维训练课,目的是使学生能根据算式画图来表示意义,根据线段图或符号图列出算式并解答,根据关系句画出线段图等,即唤醒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图式教学(练习)提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在上新授课之前的练习中,在新授课的复习引入阶段,可以先训练看图说信息和问题,也可以看图列出算式说意义,总之要让线段图牢牢地占据在学生的头脑中。

3.在新课的练习中就设计一些必须借助画图来理解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形结合的好处。

4.在练习的设计,单元复习设计中紧紧抓住解决分数应用题的核心——分数的意义,凸现出分数应用问题的结构特色。

研究时间

(大约上课时间)9月中旬(分数乘法应用问题)10月中下旬(分数除法应用问题和复习课)

研究已做的准备

(网络资源、学生调查表等)

1.收集了关于分数应用题的一些资料。有小学新数学读本、朱乐平老师的分数应用题复习课的评析。

2.准备设计简单分数应用题的调查问卷。

学校审定意见